第206章 李昭温暖北方,尽收幽 并四百余万百姓之心,(上)
当天,议事结束后,李昭便与武睿侯府的妻儿们团圆了一番。
屋外冰天雪地,雪纷飞,寒意瘆人。
但是武睿侯府大厅内却温暖恍若夏天。
却是大厅内有“暖阁”设计,通过地下通道引入烟火,形成类似后世“地暖”的系统。
再加上室内放置精工铸造的大铜炭炉,使用的上等木炭燃烧,热量足且少烟。
让整个大厅内暖烘烘一片。
刘慕、卞夫人、荀采、冯馨儿、杜夫人、莉娅娜等女携着小李婵、小李麟、小李磐以及小秦朗等一大家子聚集,好不热闹。
李昭看着特意让人打造的铁质火锅器具,一家人围炉一起吃火锅场景,却是颇为满意的点了点头。
在东汉时期,确实能够吃火锅了,本来东汉便实现“涮煮”饮食,而调料以盐、姜、葱、茱萸、豆酱等为主,其实具备了火锅调味的基础。
胡椒虽主要在唐代普及,但汉代可能已有少量传入,并不难搞到。
虽然与现代火锅的丰富调料相比仍有差异,但东汉时期的饮食已为火锅的实现奠定了基础,贵族有更多的财力与条件享受多样化的调味体验,李昭的一番指导,类似于后世火锅涮羊肉就安排上了,让刘慕、荀采、冯馨儿吃的欲罢不能,直呼能在如此寒冷的冬天,能吃上如此令身体温暖、美味的佳肴,实乃幸福之事。
“今年并州的冬天确实相比去年时更加寒冷了,能在冬天如此温暖,如此幸福,在以前,奴家简直不敢相信!”
大着肚子的杜夫人,擦了擦脑袋上渗出的香汗,满脸笑容的说道。
大半年时间过去了,几乎同时怀孕的杜夫人、卞夫人两女,肚子都高高隆起,这次李昭回来,便明白杜夫人、卞夫人两女不久后怕是就要生了,他又要多两个子女了。
这是让李昭开心的事情。毕竟他现在如今仅有二子一女,相比于历史上的曹操,那还是远远不如。
“夫人,你说什么?今年的天气比去年还寒冷?”
正夹着一片涮羊肉往嘴里送的李昭,听着杜夫人的话,不由动作一顿眉头微皱对杜夫人问道。
杜夫人闻听李昭追问,倒也是没有多想,解释道:
“侯爷,今年天气确实比去年还要寒冷一些,现在是下雪还好,最冷的时候是化雪的时候,一整天身体都会是冰冷的,非常难受。”
杜夫人柔声对李昭说道。
李昭听着杜夫人的话,眉头皱的更紧了,道:“如此岂不是说,并州的百姓,更加难熬了?”
杜夫人听着李昭的话,点头柔声叹道:
“是呀,每年的冬天都是百姓最难熬的时候。”
李昭闻言,这一下倒是有些吃不安稳火锅了。
大厅内温暖如春,加上火锅,那真是夏天也不过如此,不过,李昭却是想到了太原郡、上党郡以及救活军百姓五郡,云中、定襄两郡军屯兵,如今并州一两百万的军民百姓了。
东汉末年,应该是处于小冰河时期,冬天无疑正是极其严寒的时期。
并州大致包括今山西、陕西北部及内蒙古部分地区,地处北方农牧交界带,冬季寒冷干燥,平均气温低于0c,常有暴风雪。
根据《后汉书·五行志》中记载东汉中后期“寒多温少”,气候偏冷,加剧了冬季生存压力。
相比于大汉的贵族可穿丝绸、皮毛(如狐裘、羊皮),可以使用类似于后世的地暖一般的暖阁,可以使用上好品质的木炭铜炉取暖。
东汉的百姓主要依靠麻、葛布料,填充芦、柳絮或旧絮,保暖性极差。
李昭想到《盐铁论》提到“衣若悬鹑”,形容百姓衣衫褴褛,难以御寒。
贫困家庭中,老人和儿童常无完整冬衣,“父子同衣”的现象并不罕见。
百姓倒是可以靠砍柴、收集秸秆烧火取暖,但并州植被因农牧矛盾和战争破坏逐渐减少,燃料获取困难,以致百姓“伐薪卖钱,根本不足以御寒”。
草原边缘百姓倒是可以用牛羊粪便作燃料(类似“粪火”),但气味刺鼻、热量低,仅能维持基本温度。
可想处于小冰河时期的北方百姓,在没有衣只有麻衣,缺少炭火取暖情况下,是如何抵挡这冬天的严寒的。
如此想着,李昭接下来吃火锅都有心事了,以前他是一个羽林郎、一个普通人时,他管不了那么多,但是,如今他是大汉骠骑大将军,并州牧,同时李氏兼具幽州、并州二州,两州百姓怕是有四五百万人口,冬天哪怕死上五十分之一,那都是十万人啊。
不提其他,人口在东汉时期也是难得的战略资源。
这可都是李氏的战略资源啊!
“夫君可是在担忧并州百姓?”
一旁刘慕看出李昭心思,不由出声道。
“不错,并州本就是苦寒之地,再加上今年天气格外严寒,不知道会死多少人,本侯身为并州牧,岂能不忧虑!”李昭倒是也没有遮掩。
“唉,百姓贫困,少衣短食,冬天最难挨过,怕是朝廷都没有办法!”刘慕叹息道。
李昭听着刘慕的话,倒是没有说话,朝廷没有办法,其实并不代表他没有办法。
李昭有心事,吃完火锅,便又让人把贾诩、李伟、李智、荀彧、甄逸等人叫过来了。
贾诩等人匆匆赶来时,武睿侯府的铜漏已滴过三更。
李昭负手立在暖阁窗前,望着院中积雪映着灯笼的昏黄,忽听得檐角冰棱猛地坠地碎裂声,恍若万千百姓牙齿打颤的声响。
“侯爷!”
贾诩、李伟、李智、荀彧、甄逸五人急匆匆,踏雪而来,进屋时浑身冻的狼狈。
“如此急着唤尔等前来,本侯想问如此严寒下,并州百姓如何了?本侯初回并州,担心百姓情况,辛苦你等了!”李昭直入主题,直接问道。
听着李昭的话,李伟当即苦笑,蜷缩了一下冻得发紫手指,道:“这两日,晋阳城周围便有一百余人冻毙,越是往北,越冷,聚居的雁门、定襄、云中情形更甚.”
李伟话音刚落,这时,面色凝重的荀彧从怀中掏出一副羊皮舆图,指尖划过并州晋阳的北部:“此事,彧有所察觉,派人做了查探,往年尚可掘地炉烧秸秆,今年雪深数尺,百姓连柴火都难以收集。”
贾诩亦是明白李昭忧虑,摇头道:“草原牧民尚有牛羊皮毛蔽体,可并州百姓多着麻衣,即便裹着芦絮的衣,也难敌冬季酷寒,尤其是五郡救活军百姓多为南方来的百姓,怕是”
李昭瞳孔骤缩,指甲深深掐进掌心,想起杜夫人说化雪时的彻骨寒意,此刻却觉得暖阁里的炭火虽灼人,但一股莫名的寒冷入骨,又深吸一口气问道:
“并州的百姓现用何种法子取暖?除却衣物、炭火,还有何取暖方式?”
李伟听着李昭问话,又回道:
“大兄,倒是还有取暖方式,并州当地半数人家靠在家中挖地坑,使地面下沉一些,借助土地内部温暖取热,只不过,这种效果依旧不明显。还有就是生火,但烟气倒灌,单单晋阳便已有十余户中毒身亡,更有甚者全家蜷缩与牲畜一起,借耕牛体温勉强存活”
荀彧补充道:“燃料奇缺啊,百姓连牛粪都抢着收集。月余前,上党郡便有流民为争夺枯枝,持刀械斗,死伤三人.”
李昭听着一众人的禀报,却是明白了怕是并州的情况,怕是比他想象中的还要棘手,武睿侯阖家围炉的暖意,铜锅里翻滚的涮羊肉,与此刻并州底层百姓的人间炼狱形成刺目对比。
显然,东汉这个时期的北方,取暖方式,是地炉与火塘,既在室内挖浅坑生火(地炉),或设火塘,但缺乏烟囱,易导致一氧化碳中毒,且热量分散,难以温暖全屋。
其实比较迅速的取暖方式,是挖掘半地穴式房屋(类似窑洞),利用地温保暖,但仅适用于黄土高原区域,并州北部(如河套地区)多为草原,显然难以普及,需要另寻思路。
“明日即刻筹备三件事!”
李昭看向贾诩、李伟、李智、荀彧、甄逸五人说道。
五人面色皆是一肃,神色郑重了起来,虽然不明白李昭要他们做什么,但是,显然是与并州百姓有关。
“第一,传令晋阳城,明日清早,城中所有木匠、泥瓦匠、铁匠务必齐聚晋阳校场,本侯要亲自督造新式取暖之物。
第二,命徐晃率骑兵沿龙山、狐岐山探查,凡见黑色石层便标记,本侯要试烧“烟矿”制球,需要大量烟矿,以供百姓取暖之用。第三.”
李昭目光如炬,直直望向甄逸,道:“甄家主,你速带商队南下,收购衣絮,绸缎庄的库存尽数买下,若有必要,可将提纯的雪盐先押给商家做定金,务必尽可能筹措衣等保暖之物。”
甄逸心头一震,拱手沉声道:“侯爷,中原商户多往来密切,如此大规模采购,怕是会使价格飙升”
李昭直接打断道:“百姓等不得!冻死一人,便是损失并州根基!你只管去办!”
“诺!”
一众几人皆感觉到了李昭决心,只是又很疑惑,不过,皆拱手离开。
李昭这一夜都在想后世火炕以及煤球的事情。
实在是东汉末年的百姓太苦了。而并州边疆的百姓,怕更是苦中苦哈哈的代表了。
若是想让并州成为李氏的根基,必须要对并州的情况进行改善。
并州是农耕与游牧交错区,土地贫瘠,粮食产量低。东汉末年战乱频繁,农田荒芜,“人相食”的记载屡见不鲜(《后汉书·献帝纪》)。冬季前若未储备足够粮食,百姓易陷入饥饿。
普通家庭以粟(小米)、麦为主食,偶尔掺杂野菜、树皮。冬季食物匮乏时,“煮啮糟糠”成为常态,热量摄入严重不足,身体抗寒能力下降。
低温导致粮食减产,加上赋税沉重(东汉后期“田租口赋,十倍于前”),百姓常缺粮。饥饿引发免疫力下降,冻疮、肺炎等疾病流行,而医疗条件落后(民间郎中少,药材贵),病死现象普遍。
在寒冷气候、物资匮乏、战乱频发的多重打击下,冬季生存堪称艰难。简陋的居所、单薄的衣物、短缺的粮食与燃料,使普通民众长期处于饥饿与寒冷的威胁中,冻死、饿死及因病致死的现象极为普遍。这一时期的社会动荡更彻底摧毁了基层生存体系,“路有冻死骨”并非夸张,无疑当时北方百姓冬季生活的真实缩影。
如今他李昭身为并州牧,掌控了一州生杀大权,那这并州百姓便是他的子民,他的底蕴,又岂能让百姓大量冻死。
次日清晨,晋阳校场已聚满神色疑惑数百的工匠。
李昭先是召集了数名来自洛阳的精英工匠大师,一同商讨了近一上午时间,终于搞清楚了,后世火炕是如何情况,并造出来一个小模型。
校场上,李昭踩着结满冰棱的校场高台,手中握着用炭笔绘制的火炕图纸,大声道:
“诸位,今日要造的土炕,分烟道、炕体、灶台三层,烟火循环,一灶可暖十丈,你们需要皆学会原理,并州百姓现在处于生死之间,需要你们的救他们于水火,凡立下功勋者,本侯定不吝赏赐!”
说着,李昭指向身旁的实物模型—缩小版火炕,此刻正吞吐着袅袅青烟。
人群中传来骚动,老泥瓦匠王翁颤巍巍上前:“侯爷,这么行事,烟气真能走得通?”
……
忙着让工匠学习火炕技术,另外一边李昭又领着一帮人使用煤矿研究后世的煤球。
与此同时,大量的骑兵在并州各处寻找煤矿。
李昭与众工匠以煤粉与黏土按比例混合,数十次试验,最终用竹筒压出规整的煤球。
李昭有些激动指着煤球,对一旁皆惊疑的李伟等人道:
“此球耐烧持久,比柴薪强十倍,北方百姓的幸事到了!”
当第一座火炕实物在晋阳城中落成,大量的工匠皆很激动。
李昭蹲在灶前,亲手点燃煤球,通红的火苗顺着烟道窜入炕体,片刻间,滚烫的温度便透过夯土砖漫上炕面。
围观的工匠们先是屏息,继而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。一位工老匠突然跪地,颤抖着抚过发烫的炕面:“活了六十年,头一回觉着骨头缝都是暖的.”
(本章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