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书院 > 都市 > 唐朝好地主:从村长开始 > 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

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

    第722章 失眠的天子
    夜里,
    李世民和李逸再次同榻抵足而眠。
    夜已深,
    皇帝却翻来覆去的睡不着,辗转难眠。
    今日走访三家村,对皇帝冲击很大。
    三家村的十三户人家,他都走访了一遍,大家的晚餐基本上都是杂粮稀饭,甚至绝大多数人家都没有菜。
    这跟今天他在李逸家吃的这顿丰盛的农家菜相比,反差极大。
    可百姓们脸上却都有笑容,生活很艰难,他们却觉得挺满足当下。杂粮稀饭,也吃的很高兴。
    皇帝对每家都提出了迁往宽乡,每丁足授百亩田,甚至说若是有一易二易之地,还可倍授。
    有些宽乡,土地肥力不足,或是抛荒已久,要重新耕种,便需轮种才有地力,因此便有一易二易甚至三易之地,地力越差,休耕时间越久,有种一茬休一茬的,也有种一茬休两茬甚至三茬的,故此倍授田地。
    可三家村没有一个村民愿意迁移去宽乡。
    哪怕三家村有些百姓,甚至三十亩田授田都没,可他们宁愿在李家作工、再佃租些田地,也觉得比搬迁去宽乡强。
    这年头的宽乡,在他们眼里,那就是偏远蛮荒之地。
    这不是简单的故土难离,也不是对未知的迷茫恐惧,这更多的是对朝廷的不信任。
    老百姓用脚做出选择。
    别说郭老头家分了三十亩地,就算郭七家后面搬来的,一亩地都没分到,可他也宁愿留在这里,
    他说在这里佃种三十亩稻地、二十亩麦地,种上几亩红薯玉米,养了三四头猪,再养头牛,农闲时到镇上作坊做工,温饱不愁。
    郭七甚至都没落籍入户。
    他也不想落籍入户,别说搬去宽乡一丁授田百亩,就算在这里授田三四十亩换入籍,他都不愿意了。
    郭七没文化不识字,
    却知道入了籍得交租调服徭役,现在没有户籍,做佃户做雇工,负担还更轻。
    这是最让李世民难受的地方,
    入籍就是国家良人,没有户籍那属于逃户隐户,诸多不便,甚至没有保障,可他宁愿就这样。
    “睡了吗?”
    皇帝问。
    李逸也没睡,
    他只是躺着没动,
    皇帝在那摊煎饼,他也一直听着呢。
    他知道今天李世民受到触动不小。
    “还没,陛下要喝水吗?”
    “不用,就是有点睡不着,你陪我聊会。”
    “好。”
    “无逸,你说百姓授田不足,为何却不愿意迁去宽乡足额授田?”
    “为何百姓宁愿逃籍做隐户佃民雇工,却也不愿意落户授田?”
    黑暗中,
    皇帝的声音中透露着疲惫和不解。
    “陛下,百姓的生活,其实就是生下来、活下去,都是为了生存。如今三家村的百姓,能够温饱,他们便不想再折腾,不想再冒险。”
    “朝廷迁狭乡授田不足百姓去宽乡,这是个好政策,可对于三家村已经初步解决温饱的百姓来说,并没那么大吸引力。”
    “迁民于宽乡授田,政策是好的,如果是迁那些战后、灾民一无所有的饥民、流民,他们肯定是愿意的。”
    “天下绝大多数人,都只求一个温饱而已。”
    黑暗里李世民没吭声。
    良久,
    皇帝才叹息一声,“均田制已坏,想不到大唐开国才仅仅六年,土地兼并已经如此厉害,无逸,你有什么办法可抑制兼并?”
    李逸没回答,
    想抑制兼并,太难了。
    除了宋朝,好像历朝历代都在抑制兼并,但几乎没有成功的。
    南北朝时,遭受严重战争破坏,人口锐减,大量荒地,这才有了均田制的基础。
    而一旦大乱结束,必然人口大增,同时田地也会迅速的被兼并。
    土地大多数是私有的,朝廷拿什么来授田?
    均田制是租庸调制的根本,若是均田制崩坏,那租庸调这个国家基本税制也就成了空中楼阁。
    那国家的财政自然也就要出大问题。
    租调制是有其先进性的,
    此制度最早是出自一代枭雄曹操。
    东汉末年战乱四起,百姓流亡土地荒芜,曹操在建安九年颁布了收田租令,
    曹操招募流民屯田,规定收其田租亩四升,户出绢二匹、绵二斤而已。
    在当时国家原有税赋制度彻底崩坏的情况下,曹操的屯田制和租调制,实现了农业恢复、经济发展、税收充足的目标。
    定额征收田租,增产亦不增租,进一步刺激农民积极性。
    还把秦汉以来按人征收的算赋、口赋改为按户征收的调,增人而不增税,这有利于人口恢复。
    租调制为曹魏统一三国,结束天下大乱确实奠定了基础。
    曹魏以后,
    租调制便历代延续,
    北魏推行均田,
    均田和租调就成为国家根本。
    这两项基本政策,在战乱频繁的时代,确实很有效。
    而如今,
    土地兼并严重,
    没有那么多公田可授于民。
    “陛下,臣记得,前朝于开皇年间推行均田,可关中百姓,一户也只能授得约二十亩地。”
    隋朝也没有解决这个问题,从隋文帝到隋炀帝,他们面对这个困境,对策就是移民宽乡授田。
    杨广甚至都直接营建东都洛阳,迁都关东。
    李世民感叹,
    “朕前几日查阅户部上奏,隋大业五年,天下一百八十八郡,一千二百六十九县,总共九百零七万户。
    关内十五郡,八十九万户。而如今我大唐关内,才三十九万户。
    尤其是河南河北,隋朝河南河北四十五郡,户数都超二百万,合起来四百九十余万户,
    而如今我朝河南河北,却仅有六十七万九千户。”
    四百九十万户对六十七万九千户,只有隋朝一成三的户口了。
    光从这户上来说,
    关东的两河地区,应当是宽乡了,毕竟田又不会变少。
    可现在河南河北,却也没有多少荒地空田,田地反而更集中在以关东五姓七宗为首的士族豪强手中了。
    趁着天下大乱,他们兼并的更厉害了。
    关东不仅是田地兼并更厉害,而且隐户也更严重。
    战争饥荒导致河南河北人口确实大减,但也没有说十来年就减到只剩下百分之十三人口,事实上是大量百姓破产失去田地,弃籍依附了士族豪强,沦为了他们的佃户。
    五姓七家为首的关东豪强们,一边是趁机兼并了大量田地,一边则是吸纳了大量隐户为自己佃户,
    一边土地,一边人口,于是越发高高在上了。
    李家在御宿镇也有几分这个样子了,只不过还远没他们那么厉害罢了。
    如五姓七家这般,大肆兼并占有田地,隐匿户口,实际就是挖朝廷墙角,
    毕竟朝廷根本是租庸调制,以丁、户为基础的。
    没有户籍,就没有课户、课丁。
    豪强大户占有田地再多,可按丁征重,哪怕拥地万顷,也跟拥地一顷,交的都是同样的两石租,甚至他们弄个官,甚至弄个出家身份,还免课了。
    现在朝廷面临着几大问题,
    一是可授田公田不足,田地大多兼并到豪强地主手中了。
    二是户籍人口课户课丁不足,大多脱籍隐户,沦为豪强地主们的佃户了。
    朝廷想移民宽乡授田,三河地区还没什么田可授,最重要的是,也没人可移。
    “今日走访三家村,明明有十三户人家,可在籍的仅有三户。”李世民道。
    李逸也不瞒皇帝,“臣听说,御宿乡现在在籍主户五百户,客户却有五千左右。”
    李世民猛的坐了起来。
    黑暗中眼睛大睁。
    “嘶!”
    李世民感觉背心都冒汗了,
    “检括逃户,限令百日内自首,牒还故乡,势在必行了。”
    李逸也坐了起来。
    “陛下,百姓弃籍逃亡,或因战争,或因饥荒,流离在外。但根本还是百姓无地,或授田不足,无力承担赋役,被迫逃亡他乡隐匿,依附于地主豪强。
    如果只是检括逃户、牒令还乡,那只是治标不治本。”
    “可户籍是国家赋、役根本。”李世民大声道。
    “陛下,如今不少百姓或逃入山林或他乡开荒垦田,或入城市充当雇佣,更多的则成为地主隐匿的佃客和佣保,也是被迫的选择。
    就如今天陛下在三家村所看到的,许多百姓选择成为隐户,成为佃户、雇工,也只是求活而已。”
    李世民低沉声音,“点灯。”
    李逸下榻,点亮油灯。
    皇帝披衣而起,坐在桌边,“煮壶茶来,朕要与你秉烛夜谈。”
    李逸这边一有动静,外面的婢女、侍卫便来请示,李逸让取来炭炉、茶叶,“我自己煮,你们外面候着吧。”
    “夜深,喝点红茶吧。”
    李世民无所谓的点头。
    “朕觉得一切根本还是土地兼并,你说朝廷加大限田令执行如何,官民各按田额严格执行,并严查田籍之外的田地。”
    李逸从陶瓷茶叶罐里取出红茶,
    稍稍烘了一下,
    水烧开,烫杯,投茶,冲泡。
    “陛下,想法是不错,可执行很难。”
    “一个再好的政策,若是无法执行落地,那就毫无意义。”
    皇帝说的限田,
    也是均田制配套的,比如一个白丁,平民百姓的壮丁,理应授田百亩,狭乡可能减半。这个百亩,或五十亩,既是最高能授田的额,也是这个百姓最高能拥有田地的额度。
    而一位亲王,给永业田百顷,也就是一万亩。理论上来说,这也是亲王一级,能拥有田地的上限。
    一个平民百姓,
    若是已经拥有私田二十亩,那么授田的时候,就应当在应授田额里减掉这二十亩,不能超额。
    其实隋朝的时候,政府对于非法买卖和占田过限,就都有惩罚规定了。
    口分田不得买卖,身死还田。
    诸卖口分田,一亩笞十杖,二十亩加一等,罪止一百杖,地还本主,财没不追。
    而诸占田过限者,一亩笞十,十亩加一等,过杖六十,二十亩加一等,罪止徒一年,若于宽闲之处者,不坐。
    富豪兼并,贫者失业,于是诏买者还地而罚之。
    朝廷是严禁买卖口分田的,永业田可以买卖,但禁止占田过限。
    可朝廷的处罚诏令,往往只是一纸空文,并没有实际效果。
    隋朝都办不成的事,
    大唐如今自然也办不成。
    就说李逸,爵位是郡王,永业田当是五千亩。
    但实际上,李逸现在还有差不多五千顷,相当于是百倍田额了。
    难道皇帝能够下一道诏令,迫使李逸把超过的那四十九万五千亩就退还?
    这可不是李逸一个人占田超限啊,
    几乎绝大多数的贵族官员,豪强地主,都超额了。
    没有官、勋,一人只能占田百亩,可乡下地主,就算是小地主,也不止百亩地。
    皇帝的诏令,
    真能挑战全天下所有地主阶级?
    他敢挑战,也赢不了。
    “就没有良策可解决吗?”李世民期待的问道。
    “臣以为这得分几步走,要想搜检户口,避免逃户,主要还是得解决百姓无地却要背负田租户调和丁役这些问题,
    按资产划分户等,再按有无田地划分主户、客户。
    乡村主户按田地多寡,可划为五六等,上三等,是大地主,下三等是中小地主和自耕农,
    客户则无田产,为佃户或雇工。
    无地的佃户、雇工,入籍则编为客户,朝廷授予这些客户与主户良民一样的人身权力,无需交纳田租户调、义仓粮,仅交纳户钱、服丁役。
    无地划为客户,只服丁役,纳户钱,无需再承担租和调,这就减轻了很多负担,百姓或许就愿意入籍了,
    毕竟这年头没有户籍,依附于豪强地主,其实也失去了许多人身自由,半奴仆了。
    主、客户,都为朝廷编户。
    这比起直接搜检逃户,然后牒还本乡,肯定能顺利些,毕竟直接搜检逃户,然后发还原籍,等于是从地主豪强、寺庙等手里再抢走他们的佃户,他们自然是不愿意的。
    对于土地兼并这个事,
    李逸认为其实再怎么打击,也没多大用的,毕竟真正兼并土地的大地主是谁,就是皇家,是皇亲国戚,是王公贵族,是大官僚们,他们才是最大的地主。
    他们难道愿意把自己的田地再拿出来?
    这违背人性,必然难以真正施行。
    倒不如跟宋朝一样,不抑兼并,允许土地流转,也就是彻底私有化,
    但是,
    土地流转买卖的时候,必须得官府立契,交纳契税。
    同时,
    最好是改原来的按丁征租调,改成亩纳粟二升、绢二尺,地在谁手里,谁来交这个租,丁无田或田少,那就有多少交多少或不交。
    百姓负担减轻了,朝廷租调也仍能收到不会减少。
    将来若有条件,来个摊丁入亩,把丁役折钱摊入亩中,那更厉害。
    这样不比直接不许贵族官员地主豪强不许超占,不比强行让无田的百姓入籍承担租调徭役要强吗?
    任何政策,总得能执行才行。
    “不抑兼并、主客户制,”李世民捧着一杯红茶,喃喃念着。
    (本章完)
新书推荐: 速通武侠世界:我专治意难平! 唯我独仙:重生的我悠闲修仙 网王:你不许打网球 苟道修仙,奖励翻番 斗罗之圣主开局 人生贏家从成为暗影开始 反派恶少才不会变成优雅圣女 从侠之大者完顏康开始 大宋财经周刊 锦衣行(白衣公卿原著小说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