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书院 > 都市 > 修仙弃徒,回乡种田唱歌 > 第1347章 1334猪杂粥

第1347章 1334猪杂粥

    第1347章 1334.猪杂粥
    天汉香米本就以香气闻名。
    它是一种极具穿透力的、清冷的甜香,仿佛一把晒干的茉莉里混着新鲜兰蕊的香。
    文火慢熬,米粒开,熬煮时间超过三个小时,更是浓香扑鼻。
    丝丝缕缕,从锅盖的缝隙中飘逸而出,清灵而不霸道,却能盈满整个空间。
    骆一航他们这个摊子的摊主是个年轻人,很年轻,也就二十出头。
    手脚还挺麻利。
    哐哐拿大勺把粥从不锈钢桶里盛进砂锅,一个个摆在小灶头上。
    盛完粥,服务员记的一长串菜单也送来了。
    他再按照菜单,往砂锅里投入几粒茯苓,几颗莲子;或几片黄芪,五六粒切开的红枣,一小把桂圆。
    再或者一小把麦冬,十几片百合,刷刷削一颗梨,也切碎了投入砂锅。
    接着赶紧处理猪杂。
    刷刷刷全部切片。
    刀工一般,就突出一个速度快。
    而小灶头上的砂锅也没闲着,直接开猛火爆煮,火苗舔着锅底,热浪滚滚。
    热气激发出的香米最本真的稻香。
    这缕香并未混同于水汽之中,从清冷转为温润,愈发清晰、圆融。
    香也不再清晰,反倒融合成如同蜜瓜与香草交织般的甘醇,带着一股天汉山间坝子上雨后田野般的清甜。
    猛火爆煮时间不能长,长则糊底。
    只几分钟,摊主把火熄灭。
    滚沸的米粥渐渐平静下来。
    先前活跃的香气仿佛瞬间沉淀下来,化作一团更为细腻、更具实感的香云。
    待完全平静后,米粥表面浮着一层细腻的米油。
    粥底则被点化得稠滑如缎,温润如玉,为接下来的鲜物铺就了一张绵密的温床。
    鲜物,自然是猪杂了。
    半小时前刚杀的猪,还留有余温,甚至还在抖动的最新鲜的猪杂。
    肝尖还泛着鲜活的赭红,腰子剔得如红玉般干净,粉肠似乎还残留着生命最后的、微弱的悸动。
    统统被切成薄片,简单处理一下投入砂锅。
    就在这一瞬,奇迹发生。
    极致的鲜嫩,被滚粥瞬间锁住。
    粥的温度不高不低,恰好在断生与变老之间,精准地掐住了最爽脆弹牙的刹那。
    最后,几滴香油,一把葱,只有一点点盐调味。
    猪杂粥,上桌!
    ——
    猪杂粥以最快的速度做出。
    随着摊主一声声叫号。
    服务员争分夺秒般送上餐桌。
    这摊主怎么一口山东口音?
    很多食客等不及让服务员一趟趟送。
    早早的在灶台边等着。
    听到叫号自己端起就走。
    一般还要去两个人,一个人端粥,一个人拿碗筷,还有盛一点赠送的拌浆水菜。
    这又是天汉特色。
    骆一航他们则去了四个人。
    骆一航跟罗明海端粥,强娃抢个轻省活,拿碗。
    隋娃则中途跑路,不知道干嘛去了。
    这一锅粥还真不少。
    大号砂锅满满一锅,上面堆满了猪杂。
    下料真是实在。
    骆一航都担心两锅粥喝不完。
    但当他盛了一碗,喝下一口之后。
    这份担心烟消云散,肯定喝的完。
    天汉香米本就气味香甜。
    热气携带着复合的香气直扑鼻尖。
    轻轻刮一小勺,吹吹送入口中。
    最先感受到的却不是香味,甚至不是味道,而是一种感觉,无比妥帖的质感。
    山药的碎丁如同最灵巧的勾芡,让粥底变得稠滑如脂,温润如玉。
    这碗粥已经看不出米粒的形状,只剩下一股绵密滑顺的暖流,温柔地包裹住舌头,无需吞咽,便自动向喉咙深处滑去。
    紧接着,一股“鲜活”的力道真正展现。
    牙齿轻轻一合,便遇到了埋伏在粥里的猪肝片。
    它几乎是入口是细腻粉糯的,被热气蒸得透透的、细腻至极,在唇齿间瞬间释放出浓郁的肉香。
    这香味是干净的,没有一丝腥气,只有纯粹的鲜。
    随即,腰片的脆嫩接踵而至。
    在齿间轻微的抵抗,发出轻快的、几乎能听见的微响,在柔软的粥底里显得格外清晰。
    猪舌则是意料之中的惊喜。
    它被切成薄片,边缘微卷,口感弹韧而扎实,既带有瘦肉的甘香,又比普通瘦肉多了一份独特的脆感,仿佛在品尝一块会跳舞的肉。
    猪心的肉质则更为紧实、绵密,每一丝肌理都饱含汁水,味道醇厚而深沉。
    肠口感极为爽脆,干净无异味;生肠则更显肥厚糯口,带着一种独特的绵滑。
    它俩一起在齿间出现,交织出一种复杂的快感。
    牛啊,牛啊,牛啊。
    每一种食材都恰到好处,每一种都美妙无边。
    这是粥的温度不足以让蛋白质瞬间紧缩变老,而是温柔地将其浸润、烫熟。
    掐在断生与变老之间恰到好处的瞬间。
    天汉香米如同一位高明的指挥,挥舞着山药碎丁凝结的指挥棒,将猪杂各个部位或粉糯、或脆嫩、或弹韧、或爽滑的万千滋味,和谐地统一于一碗之中。
    最最动人的则是舀起猪杂,放入口中后,在唇齿之间似乎还残留着微不可查的、最后的颤动。
    “活”的滋味,就藏在这转瞬即逝的弹性与悸动里。
    这已不是果腹之物,这就是“鲜活”二字。
    ——
    而最神奇的是,竟然都不腥。
    也没见经过什么特别处理,猪内脏为什么不腥呢?
    “因为新鲜的嘛,新鲜的就是没腥气,你等放一天你再看。”强娃在百忙之中,抽空回答了一句。
    这么会儿功夫,他已经盛第二碗了。
    “用不到一天,两个小时味道就变了。”罗明海趁着盛粥的功夫,也跟了一句。
    他也第二碗了。
    都这么快?
    不怕烫么?
    不行,骆一航也赶紧喝掉自己一碗,站起来盛第二碗。
    第一碗喝的是加了茯苓和莲子的,健脾祛湿猪杂粥。
    并没有感觉出什么特别。
    只偶尔吃到一粒两粒。
    茯苓口感类似“软糯米粒”,微微有些韧性。
    莲子微甜,莲子芯的淡淡清苦而后回甘,味道都不重,也没什么感觉。
    第二碗骆一航选择的是加了麦冬、百合和梨子的清热润燥猪杂粥。
    这一次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麦冬微甜,百合粉糯,也没什么特别的。
    但梨子就不一样了。
    梨肉已经彻底熬化,融于粥中,甜丝丝渗入米粒,贡献其清冽如泉的甜润,完美中和了猪杂的温补。
    让每一口粥都仿佛带着秋日雨后的爽然之气。
    一碗粥下肚,一股通透的凉意自咽喉缓缓滑落,滋润着每一寸焦渴。
    这个最适合现在喝。
    抚慰熬夜后燥热不宁的身心。
    喝第二碗粥的时候。
    隋娃回来了。
    手里端着两个盘子。
    一盘拍黄瓜、凉拌土豆丝、拌木耳拼的凉菜。
    另一盘则是酥酥脆脆的小锅盔。
    天汉本地的锅盔是那种又硬又大的死面饼,一张跟锅盖似的那么大,五斤多重。
    陕省八大怪,锅盔像锅盖,说的就是这东西。
    老一辈还喜欢,年轻人都不爱吃这东西,废牙。
    隋娃拿来的这份不一样,是波波小小的,烤的酥酥脆脆,表面撒着椒和芝麻,还给切成小块,一口一个。
    凉菜还好说,配粥的嘛。
    锅盔是干嘛的?
    只见其他人一起伸手,各拿起一块锅盔,然后直接伸进了粥碗里。
    用锅盔代替勺子,舀起一勺粥,连勺一起嚼了。
    这是什么吃法?
    骆一航有样学样,也拿一块锅盔舀起一勺,一起送进口中。
    锅盔并不会立刻变得软烂,但表面却会吸满滚烫鲜美的粥水,还沾着些许米粒和一块猪杂。
    一口咬下,只有外表薄薄一层软软的,内里仍保持着酥脆。
    这半酥半软,又伴着米粥和猪杂,咀嚼之下,极致的对比带来了无上的满足:粥的绵滑、猪杂的鲜嫩、锅盔的香脆,以及最后一丝未被粥汁浸透的干酥口感,层层叠叠,新奇又有趣。
    锅盔的脆感和粥的绵滑互补,椒粉的微麻还能提鲜。
    再来一口酸溜溜的拌浆水菜,酸辣咸脆还解腻,还不会盖过猪杂粥的鲜活。
    攒劲。
    “到底是谁想出来的吃法啊?猪杂粥不是广东的么?改良过了?啥时候有的,还真不赖。”
    两碗粥,两块锅盔下肚。
    骆一航暂缓了速度。
    吃宵夜嘛,没必要那么着急。
    随着骆一航一连串问题,强娃也放下粥碗,神秘兮兮介绍道:“大林师傅和小林师傅一块弄的。”
    “大林师傅?”骆一航回想了一下。
    小林师傅是林昌贤,做碌鹅那位,还一块研究了中国美味蘑菇。
    大林师傅……
    想起来了,“林壤明?做药膳那位?”
    “对咯。”强娃高声应和道,“上个月时候,两位林师傅来天汉拍寻味第二季,在极味楼露了一手,做了份猪杂粥。对了,寻味里就有一期拍的就是今天这猪杂粥……”
    随着强娃的讲述。骆一航终于明白了过往。
    上一次录制《新味》的时候,广东十大名厨之一的林壤明露了一手天麻猪肚汤。
    当时林昌贤邀请林壤明拍摄《寻味》的第二季,就以药膳为主题。
    林壤明久病成医,自己研究食补,很有心得。
    却因为林壤明又病了一场,一直没有成行。
    拖了快两年,林壤明终于养好了病,于上个月开始了拍摄。
    这次团队更加壮大,有两位林师傅,还有徐、王两位,一共四位顶级大厨。
    再加上骆爸的钓友,中医四大馋之二。
    还有药材厂的严老爷子。
    大厨们负责做菜品味。
    老中医负责医理药性,这两位都是科班出身的大夫,用药中正平和,况且背后还有一位大神施大夫。
    严老爷子在药材厂干了四十多年,四处收药,他最知道哪里有好东西。
    还和上一季一样,一群人又是在天汉到处转,翻山下河钻沟沟,找食材,找药材,再把它们搭配起来。
    这次有新据点了,极味楼,后厨什么都有,而且人才济济,随时刷新各地名厨,赶上的就拉过来露一手。
    所以新一季的《寻味》比上一季更牛,去的地方更多,出场的人也更多,新鲜东西更是数不胜数。
    第一季只有六期,不是都说看的不过瘾么。
    第二季直接翻倍,拍了十二期。
    分成了三组,小孩子脾胃虚身体差吃什么;女人孕妇体寒酸痛吃什么;老年人体弱多病吃什么。
    在满足口腹之欲同时,还能滋养身体,什么都不耽误。
    中国美味蘑菇则贯穿始终。
    那大蘑菇真是药膳良佐啊,药膳嘛,要用到药材,难免会有药味。
    虽说滋补,但实在说不上享受。
    但有了中国美味蘑菇就不一样了,美味菇的鲜味可以将药味掩盖,感觉不出来,自然就变得适口了。
    想必等《寻味》第二季播出后,美味菇销量又会迎来一大波增长。
    而在拍摄过程中。
    猫猫头开始卖猪了。
    有了源源不断的新鲜猪杂,一个月十几万头猪呢。
    这好东西,两位广东大厨怎能错过。
    就在极味楼里煮了一锅猪杂粥。
    粥底选用的就是天汉香米。
    但天汉香米熬的粥,浓稠度低,粥底偏“清爽”,米粒分明。
    虽然能能突出猪杂鲜活,但不会有“浓稠挂勺”的效果,更没有广东猪杂粥的的“绵滑包裹感”,口感也偏“韧”,做不到入口即化。
    然后嘛,几位大厨就一起改良。
    最后试出来在粥里加山药。
    山药好啊,健脾养胃,既是食材,也是药材。
    既然已经有了一味药材,索性就改良成药膳呗,正好也切合新一季《寻味》的主题。
    结果就有了健脾祛湿、滋补气血、清热润燥三款猪杂粥。
    正好,选的药材又都是本身无药味、或者自带清香或甜味的,用来煮粥药食同源、味淡融粥。
    两位林师傅尝过都说好。
    说比在广东做的还要好。
    这绝不是恭维,不要小看老广对美食新鲜的执着。
    原因嘛,很简单。
    天汉的水好,嘉陵江、汉江源头,自然保护区遍地,优良水体占比保持100%,全国“好水”城市,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。
    同时米也好,北有秦岭阻挡寒流,南有大巴山拦截暖湿气流,气候温和,雨量充沛,土壤肥沃,特别适合水稻生长。
    还有水质洁净,好水种好稻。
    最重要的是,猪杂也好。
    平安沟养的猪,品种是荣昌猪,吃熟食,运动量大,生性活泼劲还大,跑起来七八个大小伙子逮不住。
    玉符聚灵阵从小滋润着,润足一百八十天。
    水好米好猪杂好,熬出一锅猪杂粥能不好么。
    “就是说,这是寻味第二季里面研究出来的做法,寻味还在做后期吧,没播放呢,这怎么……”骆一航指指周围,“怎么这么多人都吃上了?还大晚上的不睡觉?”
    强娃得意的指指自己,“极味楼做猪杂粥那天,我在场……”
    (本章完)
新书推荐: 我在气运长河钓出个万古神朝 人在北美肝成神 巫师:我的称号面板 一百年前我死了 华娱:我真不想躺贏啊! 速通武侠世界:我专治意难平! 唯我独仙:重生的我悠闲修仙 网王:你不许打网球 苟道修仙,奖励翻番 斗罗之圣主开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