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5书院 > 历史 > 朕这一生,如履薄冰 > 第495章 原来高阙,这么难打啊?

第495章 原来高阙,这么难打啊?

    第495章 原来高阙,这么难打啊?
    天子荣三年春,高阙。
    在经过大半个冬天的筹备,以及军队调集后,匈奴右贤王挛鞮伊稚斜,正式发起了针对高阙的反攻。
    只是战争爆发后的画风,却与三个月以前,汉军夺取高阙时的‘轻松写意’,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。
    ——游牧民族,本身就不善于守城,自更妄论攻城了。
    同样是攻打高阙,汉军将士能在凛冬腊月的冰天雪地中,发动针对高阙的反击,甚至半日而下高阙!
    攻守互换,轮到匈奴人来攻打高阙——别说是突袭了,甚至就连在冬日作战,匈奴人都没敢下定决心。
    从汉军夺取高阙的冬十一月中旬,到眼下,已经是春二月末。
    都已经过去了三个多月的时间。
    原本被匈奴人‘门外汉’式浪费的高阙防线,早已被作为守城专家的汉军将士,给营造的固若金汤。
    尤其驻守高阙的,还是如今汉室,乃至前后数百年都难得一见的防守战大师:程不识!
    还是那句话。
    让程不识开疆拓土,主动出击,亦或是在野外智慧大军团作战,程不识或许会因为过度谨慎而贻误战机。
    但一座城池,在后勤辎重得到保障,且兵力充足的前提下,交给程不识去收,却足以让敌人绝望。
    没有任何阴谋诡计,能在程不识这里奏效!
    打败程不识唯一的方法,就是一板一眼,用最常规的方式正面攻破城池。
    这样一来,一切就都显而易见了。
    《孙子兵法》有言:用兵之法,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守之,少则逃之。
    翻译过来就是:当兵力达到敌人的十倍,才可以实施围歼。
    兵力达到敌人的五倍,才可以无所顾忌的主动攻击。
    兵力为敌人的两倍,则应该分兵于两处,使敌人两面受敌,陷入劣势。
    兵力与敌人相当,不分伯仲,就应该沉住气,让对方主动发起进攻,来获取防守方的天然优势,并让对方先露出破绽。
    兵力少于敌人,说好听点是该撤退,说难听点,就该跑。
    这套理论未必十分精确,也未必能涵盖每一种战况。
    但毋庸置疑——在冷兵器时代,绝大多数战争,都是可以用这套理论,来复盘起成败原因的。
    兵力达不到敌人的十倍,达成数量上的碾压,就不自量力的包围对方,结果大概率是失败。
    成功了,固然是你牛逼,打出了一场奇迹团。
    但失败才是合理的。
    兵力达不到敌人的五倍,即绝对优势的情况下,就不顾一切的主动出击,那大概率要被敌人设计。
    没有被敌人用计谋挫败,只能说是敌人脑子不好,在绝对的劣势兵力下,还不想着动点心思,给轻敌冒进的你迎头痛击。
    兵力达到敌人的两倍,处于相对优势兵力,却不知道分兵两处,还和对方面对面硬钢,那就是你浪费你的兵力优势。
    同等兵力下,不想着防守,却主动去进攻敌人,白白陷入进攻方的天然战略劣势,这就是蠢。
    兵力少于敌人,再有机会逃、没必要死守的情况下还不套,更是愚不可及。
    具体到这第二场高阙争夺战,情况,却是更加一目了然。
    ——十则围之,五则攻之,倍则分之,敌则守之,少则逃之,说的可不是守城战!
    而是双方在野外,在同等定量条件下,只以兵力优劣势而得出的战场应对理论!
    即便是在野外对战,防守方都天然处于优势、进攻方都天然处于劣势;
    就更别提在城池、关隘攻防战中,防守方的优势有多大了。
    都不用说旁的——就说函谷关,能被天下人赞曰:一夫当关,万夫莫开!
    虽然这个说法有些夸张的成分,一个人守函谷关,显然不可能守得住一万个人的猛烈攻击,但也只是夸张,而非胡扯。
    通常情况下,城池、关隘攻防战,至少需要达到攻守双方3:1的兵力对比,才能算是势均力敌。
    即:进攻方的兵力,达到守城方的三倍,双方才算是五五开。
    再加上城池、关隘攻防战中,进攻方多半都有抢时间、求速成的战略需求,就更是的这个比例,达到4:1,甚至5:1,才能算是不遑多让。
    想想太宗孝文皇帝十四年,汉家北地郡的门户:朝那塞,是怎么破的?
    ——匈奴老上产于,率领足足十四万大军,猛攻朝那塞的北地都尉部五千驻军!
    高达28:1的双方兵力比例,甚至都还打了好几天,让北地都尉部,为身后的北地、陇右百姓,争取到了一定的撤离时间。
    那还只是朝那塞!
    别说是高阙、函谷关这种冷兵器时代的史诗级关卡——就连萧关、武关这样的次一级关隘,都远比朝那塞要易守难攻的多!
    结合以上种种,其实就不难得出结论。
    在华夏内部,双方均为华夏军队、均对城池攻防战有一定心得的前提下,攻城一方的兵力,至少要达到守城一方的三倍,才足以支撑双方对峙。
    四倍的兵力,或许才能让攻城方占据一定的优势,五倍,方能处于绝对优势地位,并求‘速成’。
    比如六年前,吴楚七国之乱爆发后,那场决定战争最终走向的睢阳保卫战。
    攻守双方——作为进攻方的吴楚联军主力,虽然是号称数十上百万,报的数字水的不行,但实则,也总有那么二十多,将近三十万可战之兵。
    毕竟再怎么说,也是吴王刘濞砸锅卖铁,恨不能把吴地所有的男人都带上,才艰难凑出来的大军。
    就按最低的二十万来算,相较于睢阳城内,那三五万梁国兵,也至少是四倍于敌。
    结果如何?
    一场睢阳之战,固然是打的梁国军队损兵折将,丧亡惨重,梁孝王刘武甚至一日七封血书,向长安弹劾周亚夫在下邑见死不救。
    可作为攻城方的吴楚联军主力,难道就好受了?
    照样是伤亡惨重!
    而且伤亡远比睢阳守军惨烈!
    不过是从龙之功顶着,外加睢阳城后的荥阳敖仓、东都洛阳吊着,才没让吴楚联军士气奔溃。
    最后,周亚夫奇袭淮泗口,不也是让吴楚联军原地溃散,吴王刘濞功败垂成?
    从这场睢阳保卫战,其实就不拿看出来:双方均为擅长城池攻、守的华夏部队,且均为诸侯国兵,那攻城一方至少四倍于守城一方,才能得出一个两败俱伤——要么守城方看看守住城池,要么攻城方艰难惨胜破城的结果。
    而眼下,这场由汉军作为防守方、匈奴作为攻城方的高阙争夺战,双方情况却绝非当年,睢阳一战那么简单。
    ——首先,作为守城方的汉军,不再是战斗力中等偏上的梁国兵,而是如今汉室天板级别的朝堂主力大军!
    驻守高阙的,更是汉室天板级别的防守大师:程不识!
    就这军队战斗力,外加将领防守水平,兵力更是高达七万人!
    便是换做当年的吴王刘濞,怕也是得凑出至少五倍,即三十五万吴楚兵马,才能勉强打出一个势均力敌的战国。
    而此番,攻打高阙的右贤王伊稚斜部,显然没有当年的吴王刘濞,及其麾下的吴楚联军擅长攻城。
    此刻,伊稚斜麾下的八万余骑兵,既没有吴楚联军——所有华夏军队所拥有的攻城属性,也远远没有达到攻守双方3:1,4:1的比例。
    如今的高阙,得原程不识所部中军主力四万余,外加郅都所部先锋三万余——共计七万余兵马。
    虽然在此期间,高阙守军与博望三营驻军,进行了有条不紊的轮换,送了万儿八千轻伤员回博望城,换了大几千生员进补高阙;
    但在这么说,这也是七万多长安朝堂主力大军!
    反观伊稚斜,八万余骑兵,就要在兵力几乎相当——双方兵力差距基本忽略不计的情况下,攻打七万汉军主力,外加程不识驻守的高阙?
    只能说:这么做的现实意义,原低于象征意义。
    就好像是伊稚斜费劲巴脑,在幕南凑了八万多兵马,气势汹汹来到高阙!
    结果却只是为了告诉草原游牧之民,以及即将在秋天回归的单于庭主力:我不是没有补救!
    在高阙易主后,我真的尽力尝试夺回高阙了!
    但结果,却是注定的。
    ——以同等兵力,攻打高阙这种级别的险关,伊稚斜用尽浑身解数,都没有对高阙的程不识、郅都二人,造成哪怕一丁点麻烦。
    别忘了。
    高阙,并非匈奴人在大河北岸,为了防备南岸的河套地区所铸造。
    而是秦始皇嬴政,为了在大河北岸,防备更北侧的幕南游牧之民而建造!
    高阙真正难打的方向,不是南侧,而是北侧!
    在大河冰封,高阙失去护城河,外加守军携带、情敌的种种天时地利人和之下,汉军自南夺取高阙,尚且还费了一番周折。
    更何况是匈奴人,堂堂正正的从北面攻打高阙?
    战斗爆发后的前十日,那画面都像是复制粘贴一样。
    ——匈奴人抵进高阙北墙二里时,刚从博望城送来,安放于高阙城头的床子弩,开始发射大腿粗、一人高的巨大箭矢,或者说是尖头木桩。
    进了一里,即三百步区域,大黄弩等超远距离重弩开始发力,点杀匈奴军中的贵族。
    进入二百步区域,长弓准备抛射,进入一百五十步的射程,长弓齐射。
    临近百步,弩机加入战斗,平射造成杀伤。
    到这时,匈奴人最前面的先锋,也才刚抵进高阙百步,却已经进入了汉军弓、弩,以及床子驽、投石器的多重火力网之中。
    经过这重重火力网,还能侥幸活着走进高阙北墙百步范围内的,已然只剩下一半多。
    然后,真正的噩梦开始。
    陷马坑!
    绊马索!
    还有埋藏于泥土中,人踩到都不一定会发现,却必定会让马匹痛不欲生的短刺藜棘,让策马狂奔向高阙北墙的匈奴人,怎一般欲哭无泪。
    不骑马还不行!
    骑了马,有了速度,才能在伤亡不算太过惨烈的前提下,突破汉军将士的远程火力王,抵达高阙内百步范围。
    若是下马步行,速度骤降之下,几乎不可能突破汉军的远程火力网,成建制的抵进高阙百步范围。
    就算偶尔有幸运儿突破,也不过是零散几个人。
    在这种规模的战役中,个人的力量,已经微弱的可以忽略不计了。
    哪怕是霸王项羽,在这样一场极其惨烈的功臣战中,即便抵进了高阙百步范围内,也仍旧难逃一死。
    ——汉军的弓弩,又不是只能射百步之外!
    百步外是‘射的到’,凭量变引起质变,齐射制造打击覆盖区。
    进了百步,那可就是能射的准、射的死,能被点杀了。
    更何况此战,长安朝堂前所未有的大方。
    ——早在这第二场高阙争夺战爆发之前,高阙内囤积的弓羽箭矢,就已经被丧心病狂的汉少府,堆到了百万数量级!
    而且后方还有!
    只要前线出现紧缺,后方的储备还能随时补充上来!
    程不识只想说:从来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。
    更何况当今天子荣,在涉及战争——尤其是这种针对匈奴人的对外战争时,更是青史罕见、令人瞠目结舌的财大气粗!
    天子荣把话说的很明白!
    少府愿意为了前线,能少死一名汉军将士,而多付出百万钱的后勤供应成本!
    所以,前线将领绝对不要为了省钱、省辎重,而做出任何牺牲将士的决策!
    能用钱、用辎重、用物资换回来的人命,无论多贵,都一定要换!
    于是,这第二场高阙之战,仅仅只打了十七日,便用一个血淋淋的双方战损比,将一个更加血淋淋的现实,摆在了长城南北的汉民、草原农耕之民面前。
    ——前后十七日,高阙汉军将士,阵亡二百七十四人,负伤千余。
    反观伊稚斜所率领的幕南诸部军队——光是扛着战友尸体回去,要继承战友遗产的案例,就高达六千!
    这还只是捡回来的尸体数!
    有多少人负伤,又或是多少人的尸体,没来得及被战友捡回来,都还得另算!
    即便就按六千算:二百七比六千,高达22:1的阵亡比!
    于是,天下人——无论汉家农耕之民,还是草原游牧之民,这才终于反应过来:哦~
    原来高阙,这么难打啊?
    之前汉家夺取高阙,原来不是高阙好打,而是汉军太强?
    又或者,是守高阙的匈奴军队太弱……
    (本章完)
新书推荐: (强制h)什么模拟世界?我要回家! 今天你愿意被我*吗 我的法兰西情人 夢偶陷阱(stray kids) 权笼(强取豪夺 微sm 1v2) 师兄和别人做爱后(女绿帽,ntr,男出轨) Writing For You 呸!恋爱脑 一篇黑皮西幻生子文 画皮